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无标题文档
首页 1
协会动态
1
化工信息
1
化工安全
 
  搜索
在线学习
1
为您服务
1
党政公开
1
了解协会
化工信息>行业新闻
信 息 简 报
发布时间2022/8/8信息部

信 息 简 报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上海市进出口公平贸易行业工作站

2022年第3期(总第15期)

                                                                                                                                                                                                 

主要内容

        1. 2022全球化工50强公布: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恒力、万华、荣盛上榜

        2. 如何理解应用RCEP原产地规则

        3.《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4. 上海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计划组织实施十大行动确保2030年前实现目标

        5. 补齐国内高端尼龙产业链短板  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投产

        6. 上半年氯碱行业“碱短氯长”


 

2022全球化工50强公布: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恒力、万华、荣盛上榜

        7月25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公布“2022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前三甲位置稳固,巴斯夫仍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制造商,中国石化依旧位居亚军,季军仍为陶氏。中国化工企业有9家进入50强,比上一年多2家。

        巴斯夫位居第一,2021年化学品销售额为930亿美元,相比2020年大涨33%;中国石化的化学品销售额为658亿美元,落后巴斯夫210亿美元;陶氏销售额约为550亿美元,同比大涨42.6%。

        中国化工企业有9家进入全球50强,比上一年增加2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排名基本处于持平或者大幅上升状态,反映出中国化工行业蓬勃的发展态势。除中国石化外,台塑排名第5位,中国石油排名第7位,恒力石化位居12位,中国中化旗下的先正达位列15位,万华化学位居17位,荣盛石化位居27位。此外,作为新进入者,桐昆集团位列48位,恒逸石化位列50位。

        全球50强化工企业中,美国有8家,日本有6家,德国有5家,韩国和英国各有3家。

        本年度50强收入门槛为89亿美元,比去年大幅提升25亿美元。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的公司有3家;销售额在400亿-500亿美元有2家;300亿-400亿美元的有6家;200亿-300亿美元的有6家;100亿-200亿美元的有28家。

        2021年,全球化学工业从2019年新冠疫情流行冲击中恢复了元气,乘着价格上涨的东风,业绩实现大幅度的增长。2021年全球50家最大的化工公司总销售额为1.1万亿美元,这比2020年同样50家公司的总和增加了38%。

        与此同时,盈利能力也超过预期。41家披露了利润数据公司的化学品营业利润增长了148%,达到1270亿美元。

        受益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2021年化学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激增。其中,销售额增长最快是石化公司,比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台塑、中石油、利安德巴赛尔司和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的销售额均增长了40%甚至更多。此外,雅苒、Nutrien和美盛等化肥制造商的销售额也大幅增长。

(来源:中化新网)


 

        附表:2022全球化工企业50

2022

排名

公司名称

2021化学品销售额(亿美元)

2022

排名

公司名称

2021化学品销售额(亿美元)

1

巴斯夫

929.82

26

雅苒

166.17

2

中国石化

658.48

27

荣盛石化

160.01

3

陶氏

549.68

28

乐天化学

158.27

4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432.30

29

三井化学

146.81

5

台塑

431.73

30

因多拉玛风险投资

146.26

6

英力士

399.37

31

雪弗兰菲利普斯化工

141.04

7

中国石油

396.93

32

优美科

135.67

8

利安德巴塞尔

389.95

33

索尔维

135.27

9

LG化学

372.57

34

拜耳

127.43

10

埃克森美孚

368.58

35

美盛

123.57

11

三菱化学集团

307.19

36

Nutrien

115.90

12

恒力石化

279.61

37

阿科玛

112.61

13

林德

279.26

38

旭化成

109.08

14

液化空气

271.48

39

帝斯曼

108.88

15

先正达集团

249.00

40

韩华思路信

108.88

16

信实工业

225.83

41

伊士曼化工

104.76

17

万华化学

225.61

42

庄信万丰

104.12

18

布拉斯科(Braskem)

195.75

43

空气产品

103.23

19

住友化学

191.76

44

欧洲化学(Eurochem)

102.02

20

信越化学

188.85

45

北欧化工

101.64

21

科思创

188.13

46

PTT全球化工

90.84

22

东丽工业

178.56

47

沙索

90.11

23

赢创

176.92

48

桐昆

89.96

24

壳牌

169.93

49

朗盛

89.40

25

杜邦

166.53

50

恒逸石化

88.58


 

如何理解应用RCEP原产地规则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半年,我国石化外贸受益良多。1~5月,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石化贸易额为1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国内很多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及新材料依赖进口,RCEP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原料采购及销售成本。我国石化产品出口以基础化工品为主,RCEP生效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RCEP实施还促进了我国石化产业链的海外布局和化工市场的海外拓展。

        企业能够享受到RCEP关税优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RCEP原产地规则。原产地规则是RCEP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缔约方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但是,一些企业对原产地规则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比如,有观点认为,因为原产地标准不同,关税优惠程度也不同。还有的观点认为,只要产品含有进口成分或进口成分高,产品即无法符合原产地标准。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解。

        那么,该如何理解RCEP原产地规则?RCEP协定的原产地规则可分为3类,一是完全获得原产地规则,二是累积原产地规则,三是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每项规则适用的条件不同。

        完全获得原产地规则是指完全在一个国家(地区)获得的货物,一般用于初级产品,例如水果、动物产品、海洋生物、初级矿产品等。判定是否适用完全获得原产,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RCEP原产地规则第三章第三条,结合具体产品判定是否适用;二是根据RCEP特定原产地规则和产品海关HS编码,直接查询产品是否适用完全获得原产地规则。

        累积原产地规则是指允许将自贸协定的其他缔约方使用非原产材料加工生产的产品累积至最终产品。由于RCEP缔约方多,因此累积范围更广,累积效应更明显。以中国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尿不湿为例。尿不湿原材料包括无纺布、绒毛浆、热熔胶、高吸水性树脂、聚乙烯膜、无纺布(亲水)、氨纶丝,原产国(地区)分别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中国、马来西亚、德国、越南,每箱尿不湿所含原材料单价分别为14元、5.4元、4.2元、10元、6.3元、3.4元、1.7元,尿不湿出口离岸价为45元。如果没有累积规则,该产品中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越南的原材料均为非原产材料,在适用区域价值成分规则时需要予以扣除。而根据RCEP累积原产地规则,日本的无纺布、马来西亚的聚乙烯膜、越南的氨纶丝均可视为中国原产材料进行累积。可见,这一规则鼓励中国生产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从RCEP协定区域内采购原产材料或者中间产品。

        如果使用非原产材料生产,申报RCEP原产地时就需要看货物是否适用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包括3种途径:一是税则归类改变,即生产加工的货物若在税则归类上改变,则视为原产,否则仍然是非原产。税则归类改变包括章改变、品目改变、子目改变。海关编码的总体结构包括类、章、目和子目。类是按社会生产部类,章是按商品原材料属性或是按产品的用途和性能划分。如果章、目、子目发生改变,则可适用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对于非原产材料中未达到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的,还可参考微小含量规定,依然可以获得RCEP原产资格。二是区域价值成分(RVC)。根据第三章第五条区域价值成分公式,计算所得的货物区域价值成分不少于40%,即可视为RCEP原产货物。计算区域价值成分有两种方法:一是扣减法,用商品离岸价减去生产货物中的非原产材料价值,再除以离岸价,求其比值;第二种方法是累加法,用获得或自行生产并用于生产货物的原产材料、部件或产品的价值,加上直接人工成本、直接经营费用成本、利润以及其它成本,总和除以离岸价,算出比值。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大于等于40%,即可视为RCEP原产货物。三是化学反应标准。根据RCEP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适用化学反应规则的货物,如果在一缔约方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视为原产货物。以环烃为例。即使以非原产于RCEP成员国的材料生产,但在RCEP成员国经过加工有化学反应(不包括溶于溶剂或水、去除溶剂、添加或去除结晶水),生成产品环烃,即视为原产。

        下面举例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锂电池产业,来说明RCEP原产地规则的运用。

        随着我国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韩美德等主要经济体对我国锂电池的依赖程度加深。据全球贸易综合分析系统(GTAS)数据显示,按金额计,今年1~2月我国锂电池产品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为68.6%、41.2%、52.9%和39%,较2021年分别提升14.5、12.4、21.2和17.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锂电池产品在韩国和巴西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为94.6%和78.8%,分别较2021年提高2.3个、8个百分点。在印度市场,今年1月我国锂电池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为65.6%,较2021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在全球量化宽松环境及近期俄乌冲突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扬。加之新能源产业应用场景增加,锂辉石精矿、碳酸锂等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推高了我国锂电池出口价格。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口均价同比上涨20.1%。

        锂电池原材料包括氢氧化锂、电池级碳酸锂、金属锂、磷酸铁锂(动力型)、三元材料523、人造石墨、电解液、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其中氢氧化锂作为锂产业链涨幅榜明星产品,国内价格从2020年初的5.7万元/吨一路涨到今年6月的47.8万元/吨,上涨近10倍。RCEP实施之后,氢氧化锂出口到RCEP成员国的关税均降至0。今年3月,四川宜宾市天宜锂业科创有限公司向韩国出口的171吨锂电池原材料(含氢氧化锂)享受了税收优惠。这批锂电池原材料依据RCEP协定税率,享受税款减免近300万元,不但融入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拓展了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进口总额逐年增长。以进口正极材料占比最大的镍钴锰酸锂为例。2021年上半年,中国镍钴锰酸锂进口主要来源于韩国,在韩国的进口金额占比达到89.62%。其次为日本,2021年上半年,中国镍钴锰酸锂在日本的进口金额占比为8.37%。

        此外,金属锂是锂产业链重要的矿物资源,全球储量为2200万吨,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这3国供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锂原料。2021年,国内自产锂原料约16万吨(碳酸锂当量),同比增长33%。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如盐湖提锂产能的释放,进一步加强原料锂的供应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加大海外锂产业布局。如广东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8亿元参与认购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印度尼西亚华飞镍钴湿法冶炼项目定增,并持有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49%的股份。又如大众汽车(中国)与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山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印尼和广西开展电池正极材料供应链的合作。这些通过资产重组,与资源国利益共享,推进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境外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的策略,都可以在RCEP原产地规则框架下完成。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与两大重点行动。《方案》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中,强调制定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

        《方案》提出的六大重点任务包括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两大重点行动包括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和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其中,在重点行业达峰行动中,《方案》针对石化化工行业的达峰行动,提出要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

        《方案》要求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方案》提出的六大重点任务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石化化工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聚焦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推动石化化工、化学原料药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提出要推动低碳原料替代,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同时面向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

        在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方面,《方案》要求以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围绕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

        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方面,《方案》要求在石化化工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

(来源:中化新网)

 

上海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计划组织实施十大行动确保2030年前实现目标

        日前,《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实施十大行动作保证

        上海将聚焦重点举措、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主体,计划组织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具体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行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绿色低碳区域行动。

        “两高一低”项目(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成为重点管控对象。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中提出,实施上海化学工业区、宝武集团上海基地、临港新片区等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两高一低”项目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推进工艺过程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提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用能效率。将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控制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巳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

        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电能成为“香饽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力争达到36%。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达到700万千瓦。加快推进奉贤、南汇和金山三大海域风电开发,探索实施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因地制宜推进陆上风电及分散式风电开发。到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6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达到500万千瓦。结合宝山、浦东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新建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到203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4万千瓦。

        绿色低碳将成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和新兴增长点。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提出要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支持各区、各园区加大力度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循环再生利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氢能等绿色低碳循环相关制造和服务产业。

         强化政策保障、深化交流合作作支撑

        在做好政策保障部分,《方案》围绕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经济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上海要按照国家核算体系和方法的统一要求,加快建立全市各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深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组织建设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交易机构,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拓展交易行业领域覆盖范围,尽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电力交易及能耗双控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围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方案》提出三个方面的举措:

        ① 积极开展绿色经贸合作方面。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等进出口贸易;

        ② 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持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深化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低碳产品和装备走出去。

        ③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方面。持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城市间合作对话。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对口帮扶地区及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快规划建设清洁电力基地和输送通道,推动开展能源领域和二氧化碳再利用领域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

(来源:中国环境)

 

补齐国内高端尼龙产业链短板

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投产

        7月31日,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项目一期在山东淄博正式投产。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己二晴技术的垄断,将完善尼龙66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群,推动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长效安全健康发展。

        该项目于2020年5月在山东淄博开工建设,一期占地1800亩,以丁二烯为主要原料,生产20万吨/年己二腈以及丙烯腈、尼龙66成盐及切片等产品。

        据了解,尼龙(聚酰胺)是世界化学工业高新材料的一个重要品种,具有技术高端、工艺复杂、应用广泛、市场广阔的重要特征。其中,尼龙66被广泛应用于民用丝、工业丝、工程塑料、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在汽车发动机、电器、车体、高铁车体部件,大型船舶上的涡轮、螺旋桨轴、螺旋推进器和滑动轴承等部件上有着广泛应用,也是高端瑜伽服、速干服、弹力锦纶外衣、冲锋衣等民用服装的理想材料。

        “己二腈是尼龙66生产的关键中间体,但这项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限制了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该项目投产,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补上了我国关键技术的一个短板,开创了我国化工新材料又一新发展高地。

        据介绍,为推动己二腈国产化,中国化学从2011年开始进行研究实验,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技术。2015年,50吨/年己二腈中试装置开车成功;2017年,2000吨/年己二腈全流程中试装置开车成功,打通所有流程,为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解决了我国高端聚酰胺新材料产业链‘卡脖子’难题,补齐了产业链短板,促进了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长效安全健康发展。”中国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项目也将带动形成总产值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己二腈国产化,国内高端聚酰胺行业将用上国产“面粉”,制约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发展的瓶颈将得以解决。我国市场对尼龙66的需求还将继续攀升,尼龙66产品将更大范围融入产业应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人民网)

 

上半年氯碱行业“碱短氯长”

        从7月27日在线召开的2022年上半年我国氯碱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了解到,上半年在多因素影响下,国内主要氯碱产品成本有所上升,市场供应较为稳定,但行业存在“碱短氯长”现象。

        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郑结斌介绍,上半年国内氯碱产品供应较为稳定。其中,烧碱产量为1965万吨,聚氯乙烯(PVC)产量在1070万吨左右。上半年国内烧碱及PVC出口保持良好势头,烧碱出口151.7万吨,同比增长134%。PVC出口124.23万吨,同比增长12.72%;PVC进口15.03万吨,同比减少11.95%。一季度烧碱和PVC出口增长明显。二季度开始,受全球市场供需影响,烧碱和PVC出口增速放缓。

        但上半年氯碱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据郑结斌介绍,首先氯碱企业用电价格较高,同时其他相关原料原盐、电石等价格较去年同期也大幅提升,氯碱产品成本处于高位。其次,由于部分耗氯产品对液氯需求有所萎缩,而烧碱下游需求稳定,氯碱行业存在“碱短氯长”现象。

        下半年,烧碱生产成本仍将处于高位,将对市场运行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国民经济关联度较大的下游行业或将较上半年有所好转,对烧碱需求或将放大。同时PVC行业的新增产能投产有不确定性,市场供应量增长有限。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房地产和下游塑料加工行业需求也将增加,国内PVC市场整体行情将有望改善。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返回 >      
无标题文档
 
 

首页协会动态化工信息一周报价为您服务 党务工作了解协会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2003-2007)
地址:上海徐家汇路560号1503室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458627 传真:021-64450897
设计制作: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网络维护: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沪ICP备05014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