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无标题文档
首页 1
协会动态
1
化工信息
1
化工安全
 
  搜索
在线学习
1
为您服务
1
党政公开
1
了解协会
化工信息>行业新闻
信 息 简 报
发布时间2022/7/28信息部

信 息 简 报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上海市进出口公平贸易行业工作站

2022年第2期(总第14期)

                                                                                                                                                                                                 

主要内容

        1. 上半年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16.3%

        2.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如此重要?

        3. 碳关税扩征对化工影响几何

        4. 石化行业正处新战略机遇期 要打好“稳增长”“促转型”两场硬仗

        5. 我国氢能政策体系正逐步形成

        6. 推进“双碳”,煤炭行业并非夕阳产业


 

上半年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16.3%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5%,环比上涨0.2%。

        数据显示,6月份,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环比涨0.7%,同比涨1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环比涨0.4%,同比涨13.8%。

        从环比看,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6%,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2.2%。“迎峰度夏”备煤需求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0.8%。受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钢材、水泥等行业需求相对较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1.5%。另外,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上涨1.0%,纺织服装服饰业价格上涨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上涨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1%。

        从同比看,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7个,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54.4%,扩大6.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5.6%,扩大1.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4.7%,扩大0.7个百分点。价格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31.4%,回落5.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8.2%,回落2.2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涨21.8%,回落0.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

        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4%。其中,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涨1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3%。

(来源:中化新网)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如此重要?

        由中国石化联合会供应链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战问道系列直播”活动近日启动。该活动旨在切实帮助石化企业解决数字化工厂建设及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为石化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方案。活动邀请了数十位业内专家,将从不同角度解析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及运营,同时针对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

        中化蓝星智云首席科学家冯恩波:数字化的目的是卓越运营

        我们为什么搞数字化转型,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安全性,提高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这个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卓越运营。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其数字化不同于离散工业,这是由行业自身的非确定性、动态连续性、控制复杂和远离终端市场等特点所决定的。我们所追求的数字化效益就首先应是安全、节能、质量、降耗。也就是要解决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痛点、痒点、盲点。

        化工企业的痛点是什么,就是活下来,不出事!

        痒点的问题,第一是稳定性问题和能耗问题,第二是人才和技术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不紧迫,但关系到质量、安全,长此以往会转为痛点问题。

        工厂里95%以上的问题,都是痒点问题。解决痒点问题是需要艺术性的。什么叫艺术性?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解决手段,这需要艺术性地选择恰好适合自己工厂的最佳方案。

        盲点问题是缺乏测量手段,使我们缺少了在现场的眼睛。另外一个盲点更加普遍,那就是数据在那,我们熟视无睹,没用起来。化工工厂里面的数据非常丰富,我们只要把它用起来的话,一定会打开一个非常精彩的视野。

        化工厂上一个数字化项目或者用一个软件,不是摆设,我们一定要看是不是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水平,这是核心。关于安全,需要我们专注技术本身,对技术拥有判别能力,实现技术的效力。关于效率,我们无法评估我们上项目花了1万块钱能挣出多少钱来,但它能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提高了运行决策的效率,久而久之它的效率就会显现。

        做数字化,从下到上包括3部分,一部分是硬件软件的支持,一个就是可视化的平台,再一部分就是知识。

        我们做数字化转型,目的是要解决生产中的能耗、安全、效率等问题,但最终一定会牵涉到人的知识问题。这才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我们的目标所在。网络也罢,平台也罢,这都是一些工具,不能把它们当成了数字化本身。数字化的工具要解决我们的生产问题,而生产问题和生产知识是密切相关。这个事情一定要搞清楚。

        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杰:为工厂植入数字基因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中煤榆林煤化工二期的建设。从项目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建设,工厂的运营运维,包括中间一些服务的内容,我们想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厂,把数字化的设计想法融入其中。我们要跟工艺及工艺包相关的设计、设备制造商、工程设计公司、外委服务等共同构筑一个数字化的生态,将数字基因融入到“人机物法环”,构建起全要素的数字化体系,全面支撑生产运营、安全管理能效与碳管理、企业文化与服务生态等业务转型升级。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正在跟国内的一些团队在进行探讨,想通过现有的基础设施,包括有线无线的技术,在工程设计建设当中,通过一些理念的融入,改变现场数据的采集方式,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如:通过运用可靠工业无线传输技术(5G)、F5G技术和适应现场复杂环境的IO接入控制柜,升级、替代现场仪表控制网络。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这样可大幅降低工厂各种控制电缆的使用、仪表桥架等,既降低工程建设投资,也可降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目前我们正在做前期规划。

        作为国家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的试点示范企业,我们还是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煤榆林队,承载着周边五省八市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安全技术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与制造商、服务商、政府部门共同构建一个数字共享共治的服务生态。

        我们还想通过数字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达到企业组织架构、战略生产模式的重塑。我们正在推动一个生产调度运行中心,应该在六七月份就会投用。近些年我们也在生产的各个业务环节,不断推动软技术,在质量提效上不断提升我们的管控的精细化。围绕着企业的标准化、可视化,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支撑企业安全平稳高质量的运营。

        我们也在不断地对生产运营管理提出这样的一些变革,不断地向少人化、局部的无人化过渡。我们近期正在推动真正的非接触式交接班,为的是让井下同时存在的人越来越少,让作业的安全风险越来越低、能效越来越高。

        上海华谊技术专家室主任工程师顾士杰:坐在数字化驾驶舱一目了然

        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地处北部湾钦州港石化产业园区,隶属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一期总投资约162亿元,年产值约80亿元。项目是2017年11月开工建设,2021年6月15号正式投料生产。

        我们以安全、绿色、效益为核心,努力将广西华谊能化打造成能源化工生态产业链示范性基地和数字化工厂。基本原则有4个:管用,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及需求紧密结合;敢用,敢用一些先进的技术,一些前沿的技术:好用,建设的平台使用要方便,页面操作要人性化,运维要具备无代码、低代码开发的功能;实用,项目前期我们也对标了一些行业的先进。总体体系是建立1个数据中心,1个互联网平台,协同3个管控的层次,以及10个智能化子系统,形成1个长期运行机制。

        这些系统可以分成4个主线。第一个就是以MES为主线的生产管理系统;第二个是以HSE为主线的安全环保管理系统;第三个是以EM为主线的设备管理系统;第四个是以ERP为主线的经营管理系统。

        我们的数字化交付项目,是跟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的。按照数字化交付的统一规定,各项要求,对于在建的工厂、物理工厂的基础数据进行设计。整合工程设计、采购、施工以及后续运维等关联的数据,形成数字化的资产,数字化工厂的三维模型与我们物理工厂高度一致。基于数字化交互的三维模型,我们也开发了三维的桌面推演。

        在生产管理方面,我们也建设了数据库MESCUMS生产管理系统,EMS能源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些闭环管理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我们建立了生产全过程的多维度指标、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跟踪,物料和人员的日平衡、日生产成本的一个自动核算。

        针对气化甲醇装置的全流程开发了先进工程控制系统。控制器投入以后,实现了对装置的各个工艺参数的平稳控制。通过卡边优化的控制,实现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收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在安全环保方面,我们集成了像仓储物流、智能巡检、人员定位等系统,建立了基于集团和广西基地的两级的HSE管理体系,加强了厂区预防性实时把控。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联动系统,与HSE安防、仓储物流等系统协同联动,对接现场的GPS、火灾报警等系统,获取现场报警信息。一旦现场报警,它就会自动定位到事故现场,并实时传输报警点关联的一些视频监控信号到应急联动中心、调度中心,并且借助模型计算,能够生成逃生路线,及时有效地对事故进行处置。

        在设备管理方面、预防性维护方面,通过数字化系统,可以实现润滑到期、维保到期、特种设备定检到期以及备件到期更换的预警。

        现在,公司领导坐在一个数字化驾驶舱里,可以及时通过不同页面了解整个生产的运行情况,比如生产负荷质量的合格率、平稳率、自控率、连锁率。再一个就是材料的完成的情况与计划的对比,比如原煤库存、在途的情况。还可以实时了解主要产品的成本以及一些边际利润的信息。

         施耐德数字化总设计师毛春景:方案不同定有一款适合你

        施耐德正在从过去的一个自动化装备公司,加速向一个工业软件公司、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公司和数字化的服务公司转型。为了做这件事,我们有3个重要的措施。

        第一个措施,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的数字化的平台。我们自己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开发、建设这样的数字化平台。

        第二个措施,我们在两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软件及应用的开发和获取。一个领域就是工业软件。我们用这些软件在国内外为很多客户提供了非常好的效率提升解决方案。第二个领域是能源管理软件。大家都知道过去的能源主要是在电方面,60%~7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电。如果未来80%的电能用可再生能源,整个电网里流动是没有碳的绿电,那么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

        第三个措施,我们做了企业的数字化咨询。我们用系统化的方法论,借助于各个方面领域专家的力量,针对每一个企业提供不同的答案,而且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答案是不一样的。咨询的第一部分叫数字化转型的咨询;再往下是绿色智能制造咨询;第三个是企业数字化咨询。这三个咨询的基石,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各种工业软件,各种能源管理的软件,比如我们云计算的资源,我们的数据平台的一些方法等等都可以用进来。

        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施耐德到底能做什么。我们自己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摸索出来了几个应用场景。

        第一个叫精益生产。这个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于离散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有些需要手工去操作。通过数字化,可以提高生产规模。

        第二个叫供应链协同。施耐德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所以我们的工厂是遍布全世界的,我们的客户也是遍布全世界的。为了维护这样一个庞大的供应链运行,我们在供应链方面做了不断积累。这些积累不但让我自己能够转型,同时也能让我们为其他公司输出解决方案。

        第三个叫生产优化或生产安全。比如说APC的应用,比如说SYS系统的应用,安全模型的运用,应急管理的运用,等等。

        第四个是比较综合性的数字化顶层规划。顶层规划完成后需要落实到一个生产单元,真正完成生产这个动作的是工厂,小的叫车间,再大一点的我们叫做一个工业园区。把几个工厂搁到园区里面,它们产生彼此上下游的关系,它们之间就有一个节能降耗、降成本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数字化顶层咨询,它是从战略的澄清和解码开始,然后到企业的数字化战略。

        中控集团咨询部首席咨询顾问吴刚: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

        智能制造是工业企业的必由之路,工厂的智能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维度,需要顶层设计与前期规划。可以这样讲,在化工企业智能化建设中,没有顶层设计,做什么都是错的。

        因此打造智能工厂,首先要从咨询规划开始。这里面有硬件的、软件的、平台的、自动化的、信息化、大数据的等等。这个过程对化工企业来说是有挑战的。我认为,应该是以咨询规划为牵引,通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入地与用户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和业务实际需求,并进行专业的分析诊断,找出痛点,再去挖掘智能化应用的场景和创造价值的机会,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明确实施路线。这样有针对性的规划才有可能使智能化工厂建设获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一旦进入运营阶段,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全面互联和协同优化,先要做到生产管控一体化,特别是经营生产控制这条线要打通。这条线打通以后我们再向上一级,也就到了我们的产供销的一体化。接下来甚至到了打破企业的边界,走向了多角度协同。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完成纵向集成,从最底层的控制、操作到调度、计划都要进行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全流程优化,构建了一个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我们的计划其实就承接了我们的生产经营的计划,而我们的底层的控制就到了我们的最底层最小的单元生产装置的控制,这是我们要打造的一条主线。还要完成横向集成,也就是产供销一体化,甚至要打破企业的边界,把客户和供应商都联系在一起,形成这种全面的互联跟协同,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用户,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碳关税扩征对化工影响几何

        欧盟时间6月22日,欧洲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这标志着全球第一个针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的机制将正式实施,而化工行业会首先受到冲击。

        修正案有四方面的补充。其一,在对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5个行业征收碳关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其二,除核算直接排放外,将碳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间接排放,即将制造商使用的电力产生的碳排放也纳入其中;其三,从2027年开始逐步征收碳关税;其四,到2032年完全取消欧盟相关行业获得的免费碳排放配额。

        此次碳边界调节税修正案将碳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间接排放,且将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纳入征收范围,都将对我国化工行业的产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机化学品出口至欧盟的金额为1005亿元,约占国内有机化学品出口总额的18%;塑料及其制品出口至欧盟的比重约占13%;化肥出口欧盟的占比相对较小。从出口占比来看,有机化学品出口受碳关税的影响最大。

        分析来看,碳关税对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成本及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碳关税将使化工行业出口成本上升。化工行业在我国属于高碳排放行业,电力能耗占化工能耗总量的比重也较大,若CBAM收取较高税率的碳排放关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在短期内将会大大增加。以海关总署202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该年度中国对欧盟有机化学品出口金额为1005亿元(约合147.79亿美元),在化工产品出口总额中占45%,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9116万吨计,在碳税为60美元/吨和90美元/吨时,有机化学品出口成本将会分别增加54.6亿美元和82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37%和56%。此外,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因其所用原材料与征收碳关税的其他行业相关,也将面临上游原料成本增加的问题。

        二是碳关税将加剧我国基础大宗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CBAM新提案将有机化学品纳入征收范围,美日等对欧盟出口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较多的国家为避税有可能转而加大对华出口,导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是碳关税将导致塑料行业未来面临更多挑战。

        对于欧盟CBAM机制,作为高碳排放的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尽早谋划。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并对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提早做好布局。欧盟在碳关税设计和实施方面在全球居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很有必要持续跟踪研究和借鉴其碳减排政策及技术进展,同时把碳关税影响纳入行业“双碳”行动方案。

        另一方面,国内石化企业还要加强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监测、评估和报告产品碳足迹、碳成本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数据平台体系,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探索化工产品低碳认证。

        此外,国内石油和化工重点企业要按照最新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要求,加大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加快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节能降碳的改造升级。

(来源:中国化工报)

 

石化行业正处新战略机遇期要打好“稳增长”“促转型”两场硬仗

        “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石化行业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双碳’目标新起点上,打好‘稳增长’‘促转型’两场硬仗将是行业的重要任务。而这两场硬仗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引领,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6月28~29日,与会嘉宾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举办的2022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科技对行业升级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石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好支撑引领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进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

        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2021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8%,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出口总额8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长分别达到9%、40.1%和10%。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行业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然而今年以来,行业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俄乌冲突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石化产业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石油天然气、粮食、化肥等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部分行业的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世界经济遭遇长期“滞涨”的风险。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5%,较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同比下降2.8%。到5月末,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降幅较4月份收窄了2.7个百分点。

        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石化行业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起点上。”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在致辞中指出,面对当前形势,全行业要坚定发展信心,确保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

        李云鹏表示,一定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行业稳增长、促转型、保安全的共同行动中赢得历史主动。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科技对行业升级发展的引领作用,用新理念新技术加快对传统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确保化肥、农药等基础化工产品稳定供应;要立足我国能源国情,统筹处理好碳达峰碳中和长远目标和当前稳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力打好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积极推进现代煤化工创新升级发展,确保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加快现代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在建项目的达标投产,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培育石化工业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还要强化产业协同和市场自律,加大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扎实筑牢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安全底线和风险底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强调,加快石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更好支撑引领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推动石化产业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重点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根本、坚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支撑、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引领、坚持以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二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安全的生产水平;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陈恺民指出,“十四五”是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行业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妥善处理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增量和存量、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一体化协调耦合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丰富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供给,提升行业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独特功能和优势,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要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和认定管理,提升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做优做强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化上下游协同,注重行业间耦合,壮大服务型制造。要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提供行业强劲支撑,更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进我国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

        打好“稳增长”“促转型”两场硬仗

        针对“滞涨”风险,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认为,石化行业要高质量打好“稳增长”和“促转型”两场硬仗。“稳增长”关系当下,“促转型”关乎未来,这两场硬仗的关键核心,就是创新引领。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在会上介绍了2022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与措施。他表示,2022年以来,工业经济开局良好,生产、效益、投资、出口等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总体看,近期工业经济运行呈现“4月筑底、5月回升、6月恢复正常水平”、出口投资好于消费、行业地区发展有所分化等特点。其中,从出口来看,石化等行业在前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于整个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从价格来看,石化行业的生产效益出现大幅增长。

        李寿生表示,全行业一定要充分认识今年完成“稳增长”目标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下半年全行业要充分用好各级政府出台的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使支持政策在“稳增长”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力争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大力支持的汽车、房地产、电子电器、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全力开发一批面向产业配套的、高特性、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创新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面向终端市场、面向营养健康、面向改善民生的新型消费化学品,全力开发一批具有新型用途、新型市场的特种化学品,努力在“支持别人中发展自己”。

        李寿生强调,今年下半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化学矿山等领域的成本管理将会处于十分艰难的局面。全行业要牢固树立“精打细算、严格管理”的观念,切实降低成本,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力争在原材料价格高启的形势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全行业还要严格安全管理、防止一切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全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促转型”是全行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场硬仗。李寿生指出,“十四五”时期,全行业要在增长方式、创新方式、管理方式上进行三大转变,这三大转变的核心便是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全行业要在产业结构、绿色发展、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率上实现新突破,更要在实现石油和化工强国目标决胜的未来10年中,全力做好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会上,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从斌围绕煤化工行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新方案。他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为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集成体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将持续突破。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必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耦合化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新模式。

(来源:中国工业报)

 

我国氢能政策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2022石化产业发展大会双碳与氢能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对石化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氢能发展进行了展望。会议认为,当前氢能发展正在稳步前进,政策体系也正在建设,尽管氢能发展面临着挑战,但氢能已经成为未来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符冠云指出,今年3月份发布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氢能产业发展标志性的里程碑。如今氢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已经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氢能发展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介绍说,今年将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以及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方面的标准。同时将我国氢能标准化趋势的重点放在基础通用、氢制备、高效氢储运、氢能多场景应用、氢安全等领域。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化石能源制氢的碳减排法规标准建设十分迫切。”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原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周宏春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为未来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的发展也是行业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标准处处长杨建海表示,今年石化联合会已经成立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组。目前编制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碳综合的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中化新网)

 

推进“双碳”,煤炭行业并非夕阳产业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但也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

        当前,在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能源革命,同时,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就此,记者采访了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

        煤炭要革命,但绝不是“革”煤炭的“命”

        “曾经,能源革命一度被认为应该‘革’煤炭的‘命’,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谢克昌认为,煤炭要革命,但“绝不是‘革’煤炭的‘命’,要在全产业链上实现绿色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

        长期以来“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造成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数据显示,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左右,是稳定经济、自主保障能力最强的能源。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正逐步降低,2021年已降至56%,但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化。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是发挥资源和原料双重属性优势、缓解油气紧张形势的必然选择。”谢克昌说,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能源和粮食危机等因素影响,国内能源供需持续偏紧,能源保供任务艰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这些都无疑在告诉我们: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而煤炭无疑是端牢能源饭碗,实现我国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的首选。”

        在谢克昌看来,尽管煤炭行业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应该认识到,“传统”只代表出现的时期较早,并不代表就是夕阳产业,更不应该出现在金融支持、科研支持、产能批复等各方面的“一刀切”“去煤化”现象。

        他表示,煤炭行业一定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稳定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开采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要立足国情,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要继续做好新时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着力围绕先进高效燃煤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油品)、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这必将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方面下功夫

        在谢克昌看来,当前我国煤炭利用正逐步向清洁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煤炭正由单一燃料属性向燃料、原料方向转变,有望实现分级分质利用,从而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未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点,主要在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两个方面。”

        他表示,燃煤发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主力。除继续承担保障电力供应主体责任外,煤电还要为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消纳提供灵活的调峰服务。

        “现代煤化工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特别是油气安全的重要途径。建议国家稳步推进以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加强技术创新,逐步推动煤化工产品高端化、高值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进废水近零排放、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谢克昌认为,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只有在规模条件下,技术经济效能和环保性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要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大型化、园区化和基地化发展,结合资源禀赋,稳步有序推进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燃煤发电已不再是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021年年底,我国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有160台在运行,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约280克/千瓦时,引领了世界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也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等成套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成本煤气化技术,摆脱了大型煤气化技术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研发建设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商业装置,并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开发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并实现商业化运行;建成世界首套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业化生产装置,首次实现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原料的规模转换;在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等。

        大力支持能源领域科技创新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担心:我国煤炭储量虽高,会不会终有用尽的一天?

        “煤炭作为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根据2021年自然资源部的调查数据,其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之和约1622亿吨,按照现行储采比计算可用40年左右。但未来随着综合利用效率的提升、利用方向从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加上煤炭地质勘探的不断推进,煤炭将不仅仅只能用40年。”谢克昌说。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推进。谢克昌表示,要做好技术储备,大力支持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一是尽快实施科技创新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瓶颈技术;二是协同攻关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等前沿技术,加强煤基特种油品、煤基可降解塑料、煤基高端碳材料研发,探索低能耗、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地质封存技术;三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利用;四是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加注、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有序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

        “能源革命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不能一蹴而就。在我看来,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铸就现代能源体系,建成能源强国,使我国未来能源完全实现‘需求合理化、开发绿色化、供应多元化、调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谢克昌说,作为一个以煤为主体能源的负责任大国,一定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审慎研判国际形势,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稳妥进行能源转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来源:光明日报)

< 返回 >      
无标题文档
 
 

首页协会动态化工信息一周报价为您服务 党务工作了解协会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2003-2007)
地址:上海徐家汇路560号1503室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458627 传真:021-64450897
设计制作: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网络维护:化工热线 www.chemol.net
沪ICP备05014144号